漫畫心得:《進擊的巨人》中的人文情懷(下)-文學篇

文學

「所有的反派都是自己故事中的英雄。」

相較於哲學和史學,我對於文學的理解應該是淺薄許多。不過,我還是相信喜好文學的人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來觀之,應該也會喜歡這部作品。

(一) 符碼

一部作品如果想要打動人心,就必須引發讀者的共鳴。為什麼讀者會有所共鳴呢?因為讀者從中找到了某些他們在生活中也能夠感受到的事物。比如說,講述戀愛的故事能夠從古至今存在而屹立不搖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感情一直都是能夠引發共鳴的良好題材。我們可以在許多文學作品中發現人性、愛情、勇氣與正直等各種我們在生活中就會感受到的事物。然而,在建立一個完整故事的同時塞入這些元素其實相當困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感覺大多過於抽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以用友情、愛情、自由或正義之類的詞語來描述這種抽象的東西,但作家得要運用另一種方式,比如使用特定的符碼,來給予事物一種特別的象徵意義。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認為諫山創在可以說是獨樹一格,他非常會找到能夠代表特定象徵意義的符碼。比如說在第97話〈親手轉交〉(手から手へ)以及第99話〈內疚的身影〉(疾しき影)中,我們可以看到萊納的罪惡感導致他對於死亡的渴求;在第105話〈殺人子彈〉(凶弾)中,在島民對於瑪雷的突襲之後,賈碧絕望的神情以及她對於島民的憎恨就描述地非常好。此外,她在第108話〈正論〉中堅持戴上臂章的行為可以被視為脫離不了奴隸的身份,而在第118話〈偷襲〉(騙し討ち) 中撕掉法爾可臂章的行為則可以被視為是獲得自由的象徵;另一個例子則是肯尼的野心以及他與烏利之間的友情,在第69話〈友人〉(友人)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則是第71話〈旁觀者〉(傍観者)中,那一段艾蓮母親的一番話,特別是在艾蓮(以及教官)自我懷疑的心情之下。

這部作品比較少講述的則是戀人之間的愛情,但在瑪雷篇章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比如法爾可在第118話〈突襲〉(騙し討ち)對賈碧的坦白;阿爾敏和亞妮在第131話〈地鳴〉(地鳴らし)對話,艾蓮在第123話〈島上的惡魔〉(島の悪魔)中對於米卡莎詢問其真心的行動。我個人認為在最後的劇情中,艾蓮和米卡莎兩人的感情應該會是收尾的高潮,而這應該也是唯一最佳的收尾方式了。

(二)事件的順序

這裡的觀點大致上是跟據一段《最後生還者》的評論影片而寫成的。小說和其它文學作品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事件彼此間的因果關係。小說本質上就是一連串事件的總合,因此事件彼此間的先後和因果關係更為重要。我們當然可以按照順序把事件說出來,但大多數情況下這樣會讓故事變得非常無聊。因此,籍由調換事件的順序,把某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結果先呈現給讀者看的話,就會增加讀者的興趣。

我認為諫山創在《進擊的巨人》中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整體而言劇情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分別是揭開世界真相之前與之後,以第85話〈地下室〉(地下室)為分界。讀者一直到了第85話之後才有機會一窺這個世界的歷史。

正因為我們與艾連與調查兵團一同嘗試找到這個世界的真相,這個故事才會在一開始時如此引人入勝。事實上,月刊相對於週刊,要保持討論的熱度並不是相當容易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看到各大論壇上一直都有對巨人劇情和世界觀的分析討論串。我自己所見過最精彩的討論,是在分析艾連等人所居住的地方其實是在冰島上,跟據劇情中能得知的氣候、地理以及食物等等。雖然最後發現這其實是個架空的世界,但這些分析仍然十分有趣。

即使在揭開世界的真相之後,艾連殘忍的行為也還是引發了許多的討論。比如說,艾連在第101話〈戰鎚巨人〉(戦鎚の巨人)中有意識地屠殺了數一百計的平民;他還在第112話〈無知〉(無知)中侮辱米卡莎且暴打了阿爾敏一頓。我們當然知道艾連應該有他的原因,但正因為我們想不出原因是什麼,所以才會有進一步的討論。事實上,我一直到寫心得的現在都還是不知道艾連到底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行動,雖然或多或少我們可以在第131話〈地鳴〉(地鳴らし)中看出他所遭受到的痛苦。在每一個故事的段落都能夠有一些未解之迷,著實讓閱讀故事的樂趣增加了不少。

透過比較漫畫與動畫的差別也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調換事件順序的重要性。動畫用了三話的時間(2–4話)來解釋艾連如何在母親被巨人吃掉之後,決定加入兵團受訓來報仇,最後一直到艾連被巨人吃掉(第5話),這是按照時間順序演出的。另一方面,漫畫則是在艾連已經「死掉」之後,才進入訓練兵的章節。這是因為動畫是漫畫已經爆紅之後才開始製作的,因此動畫不需要為了吸引觀眾而承擔因為調換事件順序而混淆觀眾的風險。不過我並不是在說漫畫混淆了觀眾,實際上諫山創在調換事件順序上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並讓我接著讀下去,因此在這件事情上,諫山創可以說是做得非常好。換個說法,艾蓮的「死亡」讓我不禁聯想到在《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中〈血染的尤菲〉,以及《魔法少女小圓》中那個「被麻美」(マミる)的片段,實在是讓人拍案叫絕。

(三)觀點

在第20話〈特別作戰班〉(特別作戦班)中,漢吉解釋了她為何會對巨人研究感興趣。她在之前的調查中發現巨人的身體難以置信地輕,因此得到巨人實際上與人類的想像完全不同的結論。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同一件事情,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就如同一枚硬幣會有正反兩面一樣。

第1話〈致兩千年後的你〉(二千年後の君へ)
第68話〈城牆之王〉(壁の王)

我們可以在這部作品中發現,同樣的事件往往會從不同的觀點重新描述許多次。比如說,第2話〈那一天〉(その日)中,當超大型巨人打破瑪利亞之牆的時候,對於艾連和其他帕拉迪島上的島民而言,無疑是一場地獄的序幕,而這些有智慧的巨人看起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人類。第96話〈希望的門扉〉(希望の扉)中,從另一個觀點來看,萊納、貝爾托特和亞妮才剛失去馬賽而且還為此打了一架,他們不只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如計畫般打破城牆。從艾連的觀點來看是一個巨人的城牆,從貝艾托特的觀點來看則是一群無辜的小孩。在第68話〈城牆之王〉(壁の王)中,艾連預期那三個小孩會被迫見到與他們小時候一樣的地獄,不過如同阿爾敏回應的一樣,最重要的不同之處就是,這次會有一群有備而來的士兵守護小孩的安全,而且實際上他們就是那群士兵。

第80話〈無名的士兵〉(名も無き兵士)
第127話〈終末之夜〉(終末の夜)

調查兵團的團長繼承都伴隨著死去士兵的注視。比如說在第80話〈無名的士兵〉(名も無き兵士)中艾爾文犧牲前與里維的對話,以及第127話〈終末之夜〉(終末の夜)中漢吉對約漢強調他身為第14任團長的責任。事實上,我覺得諫山創似乎很喜歡描述類似的場景。我們可以在第104話〈勝者〉(勝者)和第133話〈罪人們〉(罪人達)中看到,歐良果彭都被調查兵團的團長托付開飛船的責任,不過分別是漢吉以及阿爾敏。

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同樣一件事情會讓事情變得比較有深度,因為我們至少可以知道事件不像表面上如此單純。巨人很大,但也可以變得很小;城牆保護人民,但也限制他們的自由;這個世界可以很大,但也可以因為人們的心眼而很狹小。一個人可以從某個觀點來看很惡劣,但我們也可能在知道他的過去後反而認同其想法。我認為被大家所厭惡的萊納和賈碧也是如此,這也是我想在下一段說明者。

(四)角色塑造

有人說過,所有的反派都是自己故事中的英雄。我認為一部文學作品必然要取材於我們的經驗,因此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會反映我們人生的某種真實,比如任何人都可能基於不同的觀點而成為英雄。在一個故事中,並不存在一個壞人,有的只有從主角觀點中看到的反派。然而,這個反派也會是自己故事中的英雄。

萊納是個大壞蛋嗎?我知道至少有滿多人討厭他的。如同第43話中〈鎧甲巨人〉(鎧の巨人)艾連對於萊納的想法一樣:「你真的是有夠噁心。」至於賈碧則是在第105話〈凶彈〉(凶弾)中藉由殺掉莎夏獲得了社群中賦予的「垃圾」稱號(Gabi→Garbage)。這兩個應該算是最受大家討厭的兩個角色了。

事實上,我在觀看社群討論的時候,對於萊納的討論總是讓我聯想到《冰與火之歌》中的詹姆‧蘭尼斯特。如果你沒有看過這部作品,詹姆這個人一開始是以反派的方式出現在作為讀者觀點的史塔克家族面前的。不過在第三部曲中,作者開始用其觀點描述事物(這也可以說是視角的不同),讀者也開始得以瞭解深藏其心中的想法到底是什麼。我也是從這裡開始重新認識了這個角色,並意識到其「弒君者」的負面稱號也許不是那麼公平。

萊納和賈碧也是如此,導致他們陷入混亂和內疚的動機也幾乎相同。諫山創花了巨大的篇符來解釋萊納的故事,從第94話〈牆壁中的少年〉(壁の中の少年)到第100話〈開戰宣言〉(宣戦布告)。事實我已經在歷史詮釋的章節中討論過這件事情,不過萊納的行為有因此可以被諒解嗎?至少亞妮不這麼認為,不過她最終也在第132話〈自由之翼〉(自由の翼)中與萊納達成和解。

第97話〈親手轉交〉(手から手へ)

萊納可以說是我所見過最複雜也最引人入勝的幾個角色之一,不過諫山創在其他角色的描述上也沒有因此比較少。其中我最欣賞的是約翰。在故事中至少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來討論這個角色,他一開始以一個性格很差的角色出現在讀者前面,總是在嘲笑艾連想要擊敗巨人的夢想不切實際。實際上,他就是典型的那種只顧自己好的傢伙。然而在第18話〈現在應該做什麼〉(今、何をすべきか)中,看到了馬可的屍體之後的約翰基於後悔的心情而決定加入調查兵團,進入其第二階段。然後,在第59話〈邪道的靈魂〉(外道の魂)中,差一點被射死的他學會捨棄他的天真,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敵人除了巨人之外還有真正的人,並藉此邁入第三階段。然而,雖然他開始嘗試殺害他人,但看起來他仍然有一些跨不過去的門檻,如同我們在第76話〈雷槍〉(雷槍)、第83話〈決擇〉(大鉈)、第104話〈勝者〉(勝者)中看到的一樣,他始終遲疑不決。最後在第127〈終末之夜〉(終末の夜)中,伴隨著他在得知馬可死亡真相後對萊納的暴打,我們得以知曉某些在他內心深度的東西其實從來沒有改變過。這就是我喜歡這個角色的原因。

第127〈終末之夜〉(終末の夜)

另一方面,阿爾敏沒有自信的個人特質在第11話〈回應〉(応える)、第12話〈偶像〉(偶像)、第74話〈作戰成功條件〉(作戦成功条件)中被非常好地描繪出來。里維則是表面上看起來沒有耐性而且嘴巴很臭,但他其實是一個細心而且重視部下的人。這些角色塑造的手法讓這部作品值得一讀再讀。

第74話〈作戰成功條件〉(作戦成功条件)

結論

在我寫下這段心得的同時,《進擊的巨人》也即將邁入尾聲。我在這部作品爆紅之前就已經開始看了,隨著它的爆紅,我見證了一段原來ACG文化也可以成為所有人的共同話題,而不再只是一個次文化的過程,至少在我的國家是如此。而它的動畫更是一舉打進整個世界,突然間似乎全世界都在討論《進擊的巨人》,而帶來這個風潮的作品即將結束,我實在免不了有點感傷。

實際上,這部作品對我而言也有另外一種特別的意義。它伴隨我渡過了目前而言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也就是從高中一直到研究所的生涯。這段時間正是我開始識到這個世界可以如此複雜的時期。

一方面我希望這部作品不要完結,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所有作品都有一天會結束。因此,寫下這篇心得不只是為了向他人介紹這部作品,同時也想表達我真摯的感激之情,對諫山創,對《進擊的巨人》。能夠閱讀到像這樣的作品,我不禁覺得,能夠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實在是太好了。

漫畫心得:(進巨)死亡、痛苦、憂鬱和絕望,從存在中尋找救贖的可能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漫畫心得:(進巨)為什麼里維沒有救艾爾文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漫畫心得:(進巨)莎夏與那顆馬鈴薯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漫畫心得:(進巨)艾爾文心中的惡魔-《進擊的巨人》中的《烙印勇士》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漫畫心得:(進巨)艾連的地獄,屠殺的道德正當性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漫畫心得:(進巨)從萊納到蘭尼斯特,從自殺到自由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漫畫心得:(進巨)從晦暗不明的未來中拯救賈碧 — 從種族的符碼到國族的認同困境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漫畫心得:(進巨)約翰的怒火,歷史洪流中的無可奈何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漫畫心得:(進巨)尤米爾的愛:打破自我厭惡的枷鎖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漫畫心得:(進巨)偉大的作品與平庸的結局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 Medium

專頁

--

--

哲學宅 Philosophy Otaku

哲學和御宅,我全都要!To choose between Philosophy and Otaku, I just K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