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者無法阻止返校電影成為經典
《返校》電影版做為近期台灣的流行話題,受到多方的批評是在所難免,在這裡我想嘗試為其辯護,但並不是針對單純一個火紅作品容易受到批評這部分。也就是說,一個相當紅的作品會受到各種批評,但《返校》受到的批評似乎不只是如此。
此外,也有部分觀眾批評作品講述得太過膚淺,沒有深入探討白色恐怖,對轉型正義沒有充份討論、或是劇情太過單純等等。
如同朱宥勳所述,這不是一個沒有缺點的作品,但用上述的論點來批評,我認為並不是非常公平。主要理由在於,電影本身的導向以及時代背景的差別。
第一個我想講的事情是,這部電影應該主要還是以商業導向為主。換句話來說,它大概不是走《悲情城市》路線的作品,其中的文藝氣息雖然有但是不高,整體來說更偏向於大眾化的路線。我們當然可以期待它有更進一步的討論,但我不覺得有必要這樣子要求,就如同我不會在看《玩命關頭》的時候要求它要對劇情有什麼縝密的設計,也不會它對什麼社會議題有深入的刻畫。
另外,在這部作品中,製作團隊滿明顯地想要顧及遊戲玩家,因此遊戲中許多經典的片段,都有在作品中再次被呈現。我想,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製作彈性,這樣做的理由大概也和影史上比較沒有類似的作品可以參考有關,因此是採用比較保守的態度來製作的。
講到保守,但其實這部電影卻也是台灣比較有名的,在講述白色恐怖的作品中,幾乎可以算是第一個以如此直接的方式表現者。以《悲情城市》為例,片中雖然有比較隱晦地表示二二八,但相比《返校》仍然是天差地遠。
這也是我想要強調時代背景的原因,《悲情城市》發行於一九八九年,當時雖然已經解嚴,但社會仍處在相對保守的情況,雖然我們會認為《悲情城市》相對保守,但其實在那時已經是一部相當勇敢去觸碰這段歷史的作品了。從結果來說,我們也都知道,影片參加義大利威尼斯影展並榮獲最佳影片「金獅獎」的殊榮,從而振奮了整個電影界,接下來也越來越多人嘗試去挑戰這些禁忌。
《返校》所立足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呢?是整個台灣社會仍然對轉型正義有所不滿,而接近一半的人可能會選擇韓國瑜當總統,在影史上幾乎沒有任何類似改編作品可以參考,而之前的同類作品又幾乎沒有如此鮮明色彩者的時代背景。你會批評候孝賢不敢直接把二二八醜惡的一面拍出來嗎?又或是你會批評《玩命關頭》沒有深刻討論什麼社會議題嗎?如果不會,那我們也不該用同樣的理由來批評《返校》。
我想,《返校》做為一個背負這個時代背景的產物,在這個時代背景的階段性成果,就是做為第一個大眾導向的作品,以相當入門的方式來介紹白色恐怖給大眾。從它的票房和觀影者的體驗來說,我認為這個成果是可以被接受的。
若它只是一味闡述白色恐怖和轉型正義,以目前整體台灣人的認知來說,大概會被大眾評為過度政治化或撕裂族群吧,同時票房難以支撐製作成本,導致後繼無人;反之,若它就像《悲情城市》一樣隱晦或甚至完全避之不談,那可能也無法有其開創性,淪為一部普通而不具指標性的作品。
首次如此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方都希望它能夠達到他們的理想期待,但要在種種因素中取得平衡點,做出取捨是必然的結果。《返校》可以說是相當好地達到了這個目標,台灣影史的經典中,註定會讓這部作品記上一筆。